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1℃,森林火险气象预报等级为3~4级。(2023年3月24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3-03-24 16:30:58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占8.66%,总人口32万,下辖6镇2乡、82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933个自然村、121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白、回、佤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27%。弥渡历史悠久。弥渡史称“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相传古代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清代改称弥渡。弥渡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物。弥渡是白子国故都,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素以“花灯之乡”“文献名邦”“民歌之乡”著称。明、清时期教育文化发达兴盛,清代出现了“五科七解亚”之盛况。弥渡文化灿烂。弥渡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民间花灯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弥渡民歌、花灯戏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曲目蜚声海内外。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南诏铁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文物古迹,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省级旅游小镇密祉等景点景区。弥渡资源丰富。境内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等10余种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黄、细辛等286种中药材,盛产芋头、香酥梨、南瓜等150多个果菜品种,以大蒜、马铃薯为主的无...

查看更多+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下辖6镇2乡,即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2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933个自然村、1215个村民小组。

查看更多+

德苴乡

一、历史沿革德苴乡1950年为四区,1958年建德苴公社,1961年分为德苴、青云、邑郎3个公社,1963年3个公社并为德苴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置乡。二、行政区划德苴乡辖德苴、团山、塘子、岔河、小里、多依、邑郎、新和、金星、青云、青丰、太平、李丰13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三、地理环境德苴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北邻祥云县鹿鸣乡,东与南华县罗武庄、五顶山、红土坡二乡一镇接壤,西南、西北与本县牛街乡、苴力镇山水相连,是弥渡县连通南涧县、祥云县、南华县的主要通道。乡人民政府驻地德苴集镇,距县城38.5公里。全乡面积301.08平方千米。年末,全乡总耕地面积40549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4007亩、水田5557亩、旱地18450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71亩。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坝和缓坡地带,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是我乡旱地土壤的主要种类。河谷水稻土多为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性水稻土。PH值为4.4-4.8,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全乡地形狭长、山峦起伏、高低不平,地貌呈中山峡谷状,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0公里,海拔在1400米至2100米之间。全乡年均降雨量580毫米,是大理州最干旱的4个乡镇之一,乡内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9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14.1-14.7°C,全年无霜期为245-280天。全乡总体气候温和,其中德苴、团山、塘子、岔河、李丰五个村委会属低热河谷地带,平均气温16.1°C,属南亚热带气候,热资源较为丰富,尤其适宜于辣椒、葡萄...

查看更多+

牛街彝族乡

牛街彝族乡地处弥渡县最南端,距弥城70公里,与“三州四县”交界,东与楚雄州南华县毗邻、南与普洱市景东县接壤、西与南涧县山水相连、北与本县德苴乡相接。是云南省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是省级重点脱贫攻坚乡、农民起义英雄李文学的故里、是民歌《十大姐》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上的小驿站。全乡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45个村组、289个自然村,2021年末总人口19505人,其中彝族等少数民族占34.4%。2021年,牛街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县乡党委总体思路和要求,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克难攻坚,在动能转换中蓄势勃发,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十三五”圆满收官,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实力增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美丽幸福的新牛街从蓝图走向现实。

查看更多+

密祉镇

密祉地处弥渡县西南部,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距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永和、八士、莲峰、中心、兴隆、石麟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4723户16323人,其中女性7808人,男性,农业人口9992人,少数民族795人,乡村劳动力资源9652人。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盖率76%,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有常用耕地7725.7亩,其中:水田5819.8亩,旱地1905.9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矿产资源丰富,有铜、褐煤、陶瓷、石料等矿种。有密祉豆腐、红雪梨、野生食用菌、羊肚菌、蜂蜜、灯盏细辛等名优特产。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密祉大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尹宜公故居、桂花箐、珍珠泉等景区景点,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密祉历史文化悠久,花灯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历代就有内地汉民族移来定居,在唐南诏时期,密祉就是滇西“开南古驿道”(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密祉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创作发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和花灯文化的摇篮,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民歌)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是“中国花灯艺术之乡”,花灯习俗自唐初以来,传承近1400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演艺曲目风格,有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期间,密祉镇30多...

查看更多+

弥城镇

弥城镇国土面积174.32平方公里。镇辖5个村民委员会,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4个自然村,303个村(居)民小组,其中:213个村民小组,90个居民小组。境内生活着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普米、德昂、蒙古、基诺、满、布依族等26个民族。2021年末户籍人口88898人弥城镇位于弥渡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物流节点,是全县向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明显。国道214线、果河公路、祥临公路、城红公路、弥渡西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热资源,辖区内火龙庙温泉、白总旗温泉、硖石洞温泉、石咀温泉、小河淌水温泉小镇温泉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丰富的生物资源,弥城土境肥沃,气候温和,农业耕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疏荣生产以精耕细作和间种、套种见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都”弥城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扣“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这个主题,统筹谋划布局,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疫情影响等严峻形势。2021年全镇财政总收入9952.13万元,一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202.12万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大干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红星、山高、新庄进村道路硬化3个交通项目;加快推进3...

查看更多+

苴力镇

苴力镇位于弥渡县南部,东与祥云县接壤,南与南涧县毗邻,素有“弥渡南大门”之称。宾南高速、祥临公路穿境而过,S224线、苴密公路和苴牛公路交汇于此,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镇域国土面积19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73亩,其中水田7549亩、旱地10224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镇辖苴力、白云、白邑、栗子园、五台、先锋、水田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7681户、24513人。

查看更多+

寅街镇

寅街镇地处弥渡县中南部,集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东与祥云县毗邻,南与苴力镇和密祉镇接壤,西连巍山县,北接弥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寅街距县城10公里,毗雄河和毗雌河交汇于境内,214国道、祥临路贯穿全境。现辖寅街、武邑、河东、栗树、东风、大庄、高营、永丰、勤劳、朵祜、瓦哲11个村委会,73个自然村,16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6亩,总人口共13732户47468人,居住有汉、彝、白三个主要民族。全镇现有党的基层组织110个,其中,镇党委1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96个,现有党员1701名。近三年来,面对各种大战大考、热点难点问题,寅街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和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苦干,攻坚克难,“十三五”圆满收官,胜利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党的建设更加有力。整合北京大学、上海浦东等资源,实现镇村干部“关键少数”外出培训全覆盖。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创建,实现全覆盖,大庄、朵祜、勤劳被评为“先锋村”“红旗村”,大庄村党总支、朵祜村朵祜党支部、华润制造党支部、啟官营党支部创建为州级“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大理明润物流党支部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大力推广“党组织+”产业发展模式,全镇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

查看更多+

新街镇

新街镇地处弥渡县坝区中北段,距县城5千米,国道320线与214线穿境而过,镇人民政府驻地新街村委会新街村105号。全镇有国土面积124.60平方千米,辖海坝庄、罗荡、新街、永祥、永增、新胜、西河、西庄、董和、六一、陶营、金刚12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165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53454人。有耕地3.7万亩,其中水田3.1万亩、旱地0.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亩。2021年,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8.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26元。2020年,新街镇被列为大理州唯一一家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乡镇。2021年4月,新街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奖,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枯、佤、纳西、布朗、普米、独龙、蒙古、满共17个民族。少数民族6335人。辖区内有大蒜、大芋头、黑薯、韭黄、黄粉皮、玉米制种、无公害蔬菜、竹编海簸等名优特产。有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增二十村玉皇阁、西庄五十三村玉皇阁等旅游景点,有上马台、大荒地、王彦厂、五盘磨等特色村庄。新街镇认真贯彻落实州第九次党代会、州委、州政府“南部弥南农旅结合”现场办公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三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积极围绕县委、县政府2022年部署的“历史遗留问题攻坚年”和“项目落地年”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补齐短板、提升效能,有力推动全镇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紧扣州委、州政府对弥渡...

查看更多+

红岩镇

红岩镇位于弥渡坝子最北端,三面环山,南望弥川,北靠凤仪,东接祥云,西连巍山,地势由北向南渐低,集坝区、半山区和山区为一体。镇政府所在地红岩集镇距县城11.4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2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8500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68亩,林地92508亩。辖吉祥、竹园、班局、红岩、大营、理卫、罗营、章岗、赤水、史近、东海、清水沟12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321户51947人,人口密度413人/平方千米,居住着汉、彝、回等23个民族。红岩镇区位优势明显。214、320国道、果河公路、楚大高速公路九顶山连接线穿境而过,是弥渡县的北大门,素有“弥川门户”“滇西要津”之称。红岩镇历史文化悠久。白子国故都白崖城、金殿窝古遗址、定西岭古驿道、天马关桥、天柱峰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福长村“大王操兵”节、清水沟彝族大刀舞、谷女寺端午节“游百病”等非遗文化底蕴深厚。红岩镇自然资源禀赋。九顶山海拔3117.9米,为弥渡最高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九顶山钼铜矿,矿床探明铜金属量15万吨,钼金属量7万吨,占全省储量的78%。境内有谷女寺、水茂坪等龙泉,有大坝水库、巴冲箐水库等库塘,水资源相对较好。红岩镇旅游资源丰富。“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辖区内有弥渡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区(3A级),天马关桥、彩云古街、大坝水库、大东村回族美食一条街等景点;每年举办章岗暑期乡村旅游荷塘文化节,让游客体验“逛古城、赏荷花、品美食”的特色乡村旅游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