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占8.66%,总人口32万,下辖6镇2乡、82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933个自然村、121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白、回、佤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27%。弥渡历史悠久。弥渡史称“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相传古代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清代改称弥渡。弥渡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物。弥渡是白子国故都,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素以“花灯之乡”“文献名邦”“民歌之乡”著称。明、清时期教育文化发达兴盛,清代出现了“五科七解亚”之盛况。弥渡文化灿烂。弥渡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民间花灯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弥渡民歌、花灯戏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曲目蜚声海内外。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南诏铁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文物古迹,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省级旅游小镇密祉等景点景区。弥渡资源丰富。境内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等10余种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黄、细辛等286种中药材,盛产芋头、香酥梨、南瓜等150多个果菜品种,以大蒜、马铃薯为主的无...
查看更多+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下辖6镇2乡,即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2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933个自然村、1215个村民小组。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密祉镇位于弥渡县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全镇下辖永和、八士、莲峰、中心、兴隆、石麟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23户16323人,农业人口9992人,少数民族795人,世居汉族,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壮族、傣族等,乡村劳动力资源9652人。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海拔1800—3064米,有常用耕地19866.45亩,人均耕地面积1.24亩,森林覆盖率77%。矿产资源丰富,有铜、褐煤、陶瓷、石料等矿种,有密祉豆腐、红雪梨、野生食用菌、羊肚菌、蜂蜜、灯盏细辛等名优特产,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密祉大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尹宜公故居、桂花箐、珍珠泉等景区景点。2024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03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3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80万元。主要特色:一是文化特色鲜明。密祉历史文化悠久,花灯文化灿烂,是滇西“开南古驿道”(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创作发源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和花灯文化的摇篮之地,被称为“中国花灯艺术之乡”。二是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优良,水质良好、水系发达。全镇共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3座,小坝塘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有“植物王国”“杜鹃王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桂花箐溪流是小河淌水源头,溪旁的千年古桂四人合抱,有中国第一古桂之称,太极顶宗教历史文化深厚,在生物...
查看更多+牛街彝族乡位于弥渡县南端哀牢山系,东与楚雄州南华县毗邻,南与普洱市接壤,西与南涧县交界,属“三州四县”交汇地,牛街彝族乡地处于哀牢山系与无量山系交汇地带,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交错,红河源头礼社江跨境而过,是弥渡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乡,全乡下辖11个村委会、145个村民小组、289个自然村,共5247户19505人。国土面积263.89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1223-2784.4米,耕地面积8.37万亩,林地面积35.3万亩,森林面积2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9.61%,位居全县第二,森林面积全县第一。全乡有天生营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面积19.5万亩,占全乡森林面积的69.1%。境内有天生营、大帅府、泰山庙、点将台等风景名胜,是民歌《十大姐》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小驿站,素有小河淌水、密滴牛街等美誉。主要特色:近年来,牛街彝族乡按照“厚植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持续发展烟草产业及“土特产”文章,做精做优“中草药和生态茶”两大特色产业。2024年,全乡种植烤烟503户6800亩,交售烟叶89万公斤,产值约3508.82万元,烟叶税763.67万元。积极探索“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广科学种植方法,推动云当归、红花、木香等产品提质增效,建成云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之间的利益分红机制,通过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行...
查看更多+红岩镇位于弥渡坝子最北端,三面环山,南望弥川,北靠凤仪,东接祥云,西连巍山,地势由北向南渐低,集坝区、半山区和山区为一体。镇政府所在地红岩集镇距县城11.4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2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8500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68亩,林地92508亩。辖吉祥、竹园、班局、红岩、大营、理卫、罗营、章岗、赤水、史近、东海、清水沟12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6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4346户、51828人,人口密度413人/平方千米,居住着汉、彝、回等23个民族。(一)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红岩镇是弥渡县的北大门,素有“弥川门户”“滇西要津”之称,214、320国道、果河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九顶山连接线穿境而过,是弥渡县离大理市最近的乡镇(45公里),处于大理市1小时交通圈层内。(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岩是白子国故都、南诏的前身、白族的发源地,是弥渡历史的起点。“红岩街子直马一条枪,两边卖白米,中间卖粗糠”,道出了红岩集镇作为茶马古道在历史上较大驿站的热闹场景。古镇上有许多自战国至民国时期的遗迹、建筑,如古驿道、庙宇、殿堂、古民宅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鲜亮夺目,如“赵州八景之一”的谷女寺“天开玄窍”、明代建筑医王寺(虫蝗寺)、白崖道(定西岭清溪古驿道)、白崖城(白子国都城遗址)、唐大历七年(772年)南诏阁罗凤筑白崖新城遗址等。(三)风光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红岩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古有“白崖(红岩)熟,一郡...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苴力镇位于弥渡县南部,东与祥云县接壤,南与南涧县毗邻,素有“锁云之乡”“弥渡南大门”之称,是弥渡县名副其实的“坝区后场、山区前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驻地苴力集镇,距县城19公里,平均海拔2072米,镇域国土面积195.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1.6%,城镇化率36.53%。全镇辖苴力、白云、白邑、栗子园、五台、先锋、水田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7681户、24513人。2024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093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21万元,完成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主要特色:苴力,意为住在大山梁子下的村庄。1978年、1979年先后出土两面战国铜鼓,现存于弥渡县博物馆展览,被誉为“铜鼓之乡”,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农文旅产业方面都拥有独特优势。交通区位突出。宾南高速、祥临公路穿境而过,S224线、苴密公路和苴德公路交汇于此,同时也是密祉、德苴、牛街三乡镇通往县城的交汇点和楚雄州南华县、普洱市景东县部分乡镇出入的便捷通道。资源禀赋丰富。镇域境内有丰富的无烟煤、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发挥镇内资源优势,可加快发展以建材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熟石灰中的活性氧化钙达50%以上,具有发展全系列钙产业的极好条件。农文旅资源富集。全镇生猪年出栏15.83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万头以上。镇内有五台大寺国宝单位、白云小村文宫、白邑锁水阁等文物资源,其中五台大寺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大理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新街镇位于弥渡县坝区中北部,辖12个村委会,108个自然村,总人口5.35万人,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平均海拔2320米,森林覆盖率46.5%,年平均气温17.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枯、佤、纳西、布朗、普米、独龙、蒙古、满共17个民族。新街镇距弥渡县城5公里,距祥云高铁站20公里,距大理机场50公里,国道320线、214线穿境而过,弥昌高速年内开工建设,北上大理、东出祥云、南下南涧、西进巍山四向快速出行,交通便捷。2024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1万元,同比增长7.18%。主要特色:新街镇是大蒜种植、烟叶生产、蔬菜种植、制种产业大镇。2020年,新街镇被列为大理州独家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乡镇;2022年,新街镇大荒地村探索蔬菜种植“双绑”利益联结案例入选云南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10种参考模式案例,大理州脱贫群众增收16个典型案例。统筹谋划、包装和储备项目35个,实施项目21个,设施化有机蔬菜种植示范项目、金刚村精品花卉产业发展项目、董和大荒地村“千万工程”示范项目等正在加紧建设中;弥渡现代农业蔬菜(双绑)产业园被认定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大荒地·幸福里”蔬菜产业服务平台项目成为全省唯一荣获人力资源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一等奖;耘飞黄瓜、耘飞番茄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特质农品;“自然之星”设...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德苴乡位于弥渡东南部,距离县城38.5公里,北邻祥云县鹿鸣乡,东与南华县罗武庄、五顶山、红土坡二乡一镇接壤,西南、西北与本县牛街乡、苴力镇山水相连,是弥渡县连通南涧县、祥云县、南华县的主要通道。全乡下辖13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组,总人口2.4万人,居住着汉、彝、回、白、傣、佤、纳西、布朗、傈僳、哈尼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共1977人。国土面积301.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耕地面积8.7万亩,森林覆盖率54%。境内有花鱼洞、清风阁、回龙寺、金宝寺、报恩寺等旅游景点,有全国第二大铂钯矿床金宝山铂钯矿,素有“铂钯之乡”等美誉。2024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64.47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0.2万元,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各项存款余额32189万元,贷款余额27287万元。主要特色:自然资源丰富。德苴国土总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5,辖区内土地、林地面积广阔,是发展种养殖业的广阔基地。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长位居全省前列,是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佳开发区域之一。金宝山铂钯金属占全省储量的55%,是全国第二大铂钯矿床;石灰石、石膏储量分别达到3亿吨和2亿吨,熟石灰中的活性氧化钙达50%以上,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文化特色浓郁。境内有德苴清风阁、多依报恩寺、金星金宝寺和青云回龙寺等文化遗产和古旧建筑,有邑郎东升村傈僳族、太平自故拉彝族等传统民俗活动,花鱼洞喀斯特自然景观地貌、花鱼洞乡村文旅节、青苗龙灯会等自然遗产和民间文旅活动...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弥城镇位于弥渡县中部,全镇下辖17个村(社区)213个村民小组9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8.889万人,居住着汉、彝、白、回、哈尼等23个民族,国土面积174.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69米,耕地面积33917.25亩,森林覆盖率45.13%,城镇化率27.53%。境内有天生桥、南诏铁柱庙、王母阁、诸天寺等著名景点,素有“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等美誉。2024年1—11月,弥城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2万元,同比增长23.98%,占全年任务的103.4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6.96%。2024年,全镇新纳入监测对象14户43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1户70人,目前,共有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2749户10672人,其中“三类监测对象”301户1036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126户41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8户59人,脱贫不稳定户157户562人,已消除风险户252户902人,未消除风险户49户134人,风险消除率达87.07%。主要特色: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弥城镇是县城所在地,是全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聚散地;拥有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国道214线、果河公路、祥临公路、城红公路、弥渡西路穿境而过,在建的宾南高速公路、弥昌高速公路也在辖区设有路口,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热资源,辖区内白总旗、硖石洞等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大。丰富的生物资源,弥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业耕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都”,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5万...
查看更多+基本情况:弥渡县寅街镇地处弥渡县中南部,集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东与祥云县毗邻,南与弥渡县苴力镇和密祉乡接壤,西连巍山县,北接弥渡县弥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寅街距县城10公里,2000年撤乡设镇,毗雄河和毗雌河交汇于境内,国道214线贯穿全境。现辖寅街、武邑、河东、栗树、东风、大庄、高营、永丰、勤劳、朵祜、瓦哲11个村委会,166个自然村(组),总人口共13732户47468人,居住有汉、彝、白三个主要民族,全镇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83亩,森林覆盖率65.58%,境内最高点海拔2016.9米,最低点海拔1635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钼、铜、硅、石灰石、石英石、石膏、高岭土、煤炭、黏土、页岩、山沙、河沙等。主要名优特产品有啟官营黄粉、小邑村豆腐、大米、马铃薯等。主要景区景点有春沐源数字农业公园、大庄乡愁馆、后海片区田园风光、三合片区田园风光、大王庙(香山公园)、西山林场、白云寺、朵祜龙神祠、云津桥遗址、观音山小营观音阁、加会邑文昌宫、三家村财神殿、三甲营文昌宫、头邑村魁星阁、新地村文昌宫等。截止2024年11月财政总收入442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0元。主要特色:一是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寅街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弥渡县有名的“吨粮田”,毗雄河、毗雌河穿境而过,有彭家庄、栗树营两个中型水库和和后海等小一型水库。二是人杰地灵的人文优势。涌现出李菊村、师范、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