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阵雨,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18℃,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低。(2024年9月8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09-08 16:54:5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弥渡 / 旅游者 / 特色景区

铁柱庙

发布时间:2017-09-13 00:00
来源:原创
【打印文本】
分享到:


 铁柱庙因“南诏铁柱”而得名。“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国唐、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破“四旧”,铁柱庙也和其它庙宇一样经历了严重的破坏,庙宇及庙内古匾联及古塑像完全被毁,门窗被砸,所幸的是“南诏铁柱”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南诏铁柱”显示了“威镇昆弥”,“标绩全镇”的神威。自古以来,弥渡地区民众视铁柱为神柱。

“文革”结束后,各级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从1997年起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古建原来风貌的文物维修原则,进行了全面维修和保护,铁柱庙恢复了旧时风貌。

“南诏铁柱”存于铁柱庙,庙因“柱”得名,史称“铁柱宫”也称“铁柱观”,坐落于弥渡县弥城镇蔡庄村委会庙前村(古名铁柱邑)距弥渡县城5公里。铁柱庙座西朝东,全院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铁柱庙”庙宇始建年代不详,据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的记述,可推断铁柱庙始建年代当在元代以前。据访称,铁柱庙内铁柱大殿于清朝康熙初年重建,至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七殿五厢、一庙仓(于1983年拆除),一山门、一照壁、一砚池及三拱石桥的格局。“文革”结束后又进行了全面维修,不仅全面恢复了清代建筑风格,还建筑了仿唐牌坊门一座,休闲廊二条,至此形成了前、中、后院,计一牌坊、一照壁、一砚池及三拱石桥、一山门及内外戏台七殿五厢和两休闲廊的建筑格局。

到了“铁柱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唐式牌楼三开朱红“大门”。大门上是著名社会和人类学家费孝通所题写的“南诏铁柱”匾额和两侧我县清代著名学者李菊村所撰的铁柱庙长联:

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镂翔环遗旧垒;

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词。

其“赛祖”,即祭祖,“芦笙”、“毡帽”,是彝族祭祖时的声和形。“盟石”是指细奴罗跟张乐进求结盟时的一块纪念石,《康熙蒙化府志、蒙氏始末附》中:“盟石”,在郡北二十里大路旁,张氏让国之始,蒙世隆视曰:如果当王、剑入此石,果入三寸,今剑痕宛然,如石工钻凿之状。“诏碑”就是“南诏德化碑”。

 联文赋比明晰,意境深远、词韵考究、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把有关铁柱庙的历史掌故作了高度精准的概括,是解读铁柱的重要依据。

铁柱庙前院景观区:前院景观区由外戏台、照壁、砚池及三拱石桥、广场组成。

戏台:是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舞台,古往今来均用之。

 照壁:照壁在前院东沿建有一高4.4米,宽10米的大照壁,照壁西面画有《南诏图传》中“张乐进求祭柱图”,此画原稿始绘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壁画中故事为:唐太宗时,白国酋长镇守大将军张乐进求约同八位部族首领在“铁柱”旁祭柱问卜,忽有五彩神鸟(金镂鸟)从柱顶飞下落于蒙舍首领史称细奴罗的肩上,连鸣数声后又返回柱顶上;细奴罗(罗晟)一表人才,气质不凡,武功超群,有志有谋,张乐进求便觉是上天的安排,便将王位禅让于细奴罗,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举行了禅让典礼,并将貌如天仙的三公主许配给细奴罗为妻,自己当了国丈,从此白子国结束,南诏兴起。此绘画真实反映了唐朝时期南诏祭铁柱的状况。

砚池拱桥:砚池拱桥是弥津渡桥的景观建筑,又是古时宫庙的消防设施,也是浇灌花木的水源地。

广场:广场用于民众游庙休闲和彝族同胞打歌跳舞,与戏台同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舞台。从古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铁柱庙会,聚集上万群众,开展传统的祭祀和打歌活动。

中院景观区:中院景观区由山门及戏台、铁柱大殿,张仙殿、三郎殿、爱丕殿和南北厢房、两廊组成。

经过山门内戏台进入中院,映入眼帘的是铁柱大殿。

铁柱大殿:铁柱大殿供奉“南诏铁柱”,文革前在“铁柱”两侧供奉有蒙世隆夫妇像(文革期间被毁)。

“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或建宁铁柱,俗谓天尊柱,今存铁柱大殿佛台正中。“南诏铁柱”为直园柱体,通高3.3米,胸围1.025米,重约2069公斤、柱身铁黑色,铸面稍粗糙,柱顶呈三莲瓣相联状,在莲瓣三丫口之间,原各安有一木雕凤头,现为金色龙头,上覆铁锅一口,这与古代祭礼时金镂鸟飞翔落于柱顶的传说有关,铁锅表示上天,顶天立地,永镇山川之意。“南诏铁柱”曾经历数次地震,无数房屋倒塌,而“南诏铁柱”巍然不动,不歪斜,无锈蚀。自古以来,弥渡及周边地区民众认为它是一棵神柱,是本地区的“定海神针”。

“南诏铁柱”柱体中段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外框为单凸线边框。“建极”为南诏十一代国王蒙世隆的年号,相当于唐代懿宗时咸通13年(公元872年)建立,是唐、南诏时期国内唯一遗存的祭祀礼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考价值。此柱建立至今(公元二○○八年)已有1136年历史了。

“南诏铁柱”何时建立、何人建立、是记功柱还是祭祀柱、是佛教祭祀柱、还是民族图腾(祖先)崇拜?千百年来,著述甚多,其说不一。据史料所载及流传,不外乎四种说法:

 一说认为南诏蒙世隆所建,祭之求福,庇佑、为南诏“特殊的崇拜物”。是祭祀柱、但与佛教无关。

二说认为是汉相诸葛平南、斩雍闿、擒孟获、缴兵器、铸铁柱记功、是为记功柱。

三说为诸葛武候立柱、岁久剥蚀柱坏、至张乐进求时,思武候之功重铸,是为纪念柱。

 四说原为诸葛武候所立,后柱坏,至南诏蒙世隆时,在原建立之地重铸。

 由于铁柱建立于南诏蒙世隆时期(即南诏蒙世隆建极十三年,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其年代于中央王朝唐咸通年间相当。故,也称为“唐标铁柱”,因为“唐”即唐代,“标”即建立,竖立之意。所以,“南诏铁柱”即唐时建立的铁柱,也可称之为“唐标铁柱”。

南诏铁柱的建立,是滇西地区早期土著民族树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它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于一体,是典型的原始宗教崇拜遗存。直到现在,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到铁柱庙祭祀“铁柱老祖”,以求来年人畜平安、荞麻丰收,大山不梭,以求庇佑,同时,向“铁柱老祖”领歌之后,全民族一年内才能顺顺趟趟地进行各类“打歌”活动。

北殿供奉张仙;俗称“张仙殿”;南殿供奉“三郎及疯哥耍姐”,俗称“三郎殿”;南侧小殿供奉“爱丕老爹老奶”,俗称“爱丕殿”。爱丕老爹老奶是两千多年前的彝族尊老,本地区民歌的歌王伴侣,每年正月十五,彝族同胞都来这里祭拜和领歌,然后才能进行各类打歌活动。爱丕老爹手上的口袋是干什么用的呢?是用来装歌的。

“康熙古榕”:中院内有三百四十余年树龄的“康熙古榕”,人人崇为神树。此古榕树植于清康熙年间,叶冠覆盖着半个大院,终年郁郁葱葱、绿荫如盖、院内花木、奇石众多、绿茵如毯,把铁柱庙装点得更加清幽宜人。

南厢房为书画展览室,陈列展览着古今书画名家所题撰的书画作品。游客可在其中饱享古今历史文化之精华韵味,有益身心健康和情操陶冶

北厢房为办公室及休闲室,游客可在此休息、品茶或娱乐。

后院景观区:后院景观区由三皇殿、圣母殿、土主殿组成。

三皇始祖殿,供奉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伏義”、“神农”、“黄帝”三圣象;

“圣母殿”,供奉着“三宵圣母”,“送子张仙”及“痧、麻、痘、疹”、十二属等祈求民族繁衍,保佑民族昌盛等诸神。自古以来,传说圣母送子孙到人间,所以为繁衍后代,人们祈求多子多福,都要到圣母殿拜祭圣母,以求儿孙满堂。传说是“有求必应”,灵验得很。

土主殿,供奉山神、土地、文武财神,因山神和武财神的座骑均为老虎,故民众俗称之为“猫猫殿”。纵观全院各殿供奉的神祗,充分说明了铁柱庙总的崇拜内涵均包含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崇拜信仰,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原始崇拜习俗。

传说铁柱庙中的土主财神殿自古以来香火极盛,为求生活富足,财运亨通,周边民众年年前来祭拜,求财者络绎不绝,在财神的保佑下,户户丰衣足食、六畜兴旺。附铁柱庙楹联:

(1)铁柱启南诏尽归一统;

    彩云乡里庙显出神威。

(2)欲访六诏遗风铁柱常栖金镂鸟;

    每逢二元上日芦笙不断踏歌人。

(3)铁柱古标南诏史,

    毗江新咏彩云诗。

(4)南诏称雄一柱鉴千古;

    白崖源远两川孕六科。

(5)物华天宝古铁柱,

    人杰地灵新纪元。

 (6)千秋南诏铁柱万顷沃衍平畴造就豪华雄风传后世

    几出弥渡花灯一曲小河淌水唱彻五洲四海动人心。

(7)你长笑啥是当年得缘孟获长享香火;

    我遍观今喜各族兴盛踏歌遍和谐意。

(8)参天古数十围粗,阔叶虬枝荫数亩;

    树下时闻摄影声,院中常跳芦笙舞。

(9)觐祖思源,九州一统炎黄愿;

    寻根报本,两制三通赤子心。

(10)社会祥和,感圣母慈思仁德;

    江山秀丽,期子孙孝道贤能。

 (11)土主高功保邑甸,粮丰林茂风和顺;

    财神厚德济群民,城富乡荣国泰安。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