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祉三姐
“歌仙”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590年),人称“密祉三姐”。据载,“李三姐”是密祉八士村人,父亲姓白,母亲姓自,因嫁与李姓故名李三姐,三姐卒于万历十八年,死时约30多岁。李三姐以唱山歌、花灯名扬县内外,是弥渡历史上最早的艺人之一。
对三姐唱山歌的事,今巍山人还流传着这样的山歌:
密祉三姐一开口,
赶路老小停止走。
歌声甜如蜜,
听了如醉酒。
因为三姐自幼家贫,长大卖工度日,常因唱山歌得罪土官头人,而被迫离乡背井,到巍山卖工度日,因此把弥渡花灯、山歌带到巍山。后来有人回忆,小后厂村的《绣荷包》就是三姐教的,西纸房村一带所供的灯神就是李三姐,并且将她的名字与“老郎神”唐明皇的名字并列供奉;巍宝山下的“三姐庙”就是为这位“歌仙”建盖的。从三姐墓碑了解到,丈夫叫李六哥,儿子叫李天生。“歌仙”是人民群众对她的尊称。
她在弥渡时也留下不少山歌,从山歌中可以看出她出口成章,爱憎分明的特点。对土官她唱道:
说什么伤风不伤风,
讲什么败俗不败俗;
你家老爷出门好像西门庆,
在家充什么包青天。
对于不识时务不懂规矩的年轻人,她却用《指路山歌》风趣地唱道:
不叫爹来不叫娘,
叫声大嫂又何妨。
三个弯弯上通去,
翻山就到骡马塘。
对于欺侮人者,她毫不让步,女友的丈夫新死,上新坟时被马锅头嘲笑,她气愤地唱道:
金马笼头银马鞍,
二位哥哥下南山。
给你两个哥哥一齐死,
两位嫂嫂也和她一般。
特别有名的是一首《无粮田歌》,说的是一位学官路过弥渡,当年弥渡遭遇旱灾且旱情严重,百姓用山歌诉说疾苦,学官已知民情,恰三姐帮人在田里薅秧,学官听了她唱的山歌,十分感兴趣。对三姐的人格胆量十分佩服,就提出要三姐以山歌一首,唱出当年旱情和百姓的困苦。三姐唱道:
三月撒秧七月栽,
还在娘家就怀胎。
头上只顶三颗籽,
皇粮租税怎开排?
据说,后来学官以此歌奏明皇帝,皇帝听后,免了弥渡三年钱粮,三姐薅秧的田亩则永远免粮。这就是李三姐歌奏灾情,流传后世的佳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