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多云转小雨,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7℃,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低。(2024年10月5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10-05 16:49:33
  • 索引号: 015243996/2024-00241
  •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体裁: 通知

弥渡大庄:善治善为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04 11:17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文本】
分享到:

近年来,寅街镇大庄村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同时把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先后获得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示范精品村、云南省卫生村、州级“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州级生态村、州级“枫桥式”信访代办站点等多项荣誉。

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主阵地。通过统筹项目资金,优化提升大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建成了涵盖办事大厅、调解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站,实现“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群众效能;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多种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党员提升本领,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和为民服务上;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党员中心户长制”“党员责任包干区”等模式,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年龄结构等分为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环境卫生、调解服务、文明宣传5个类别党小组参与村级事务,围绕防邪反邪、扫黑除恶、禁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通过党员联户入户、微信群通知等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对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效提升了党员和群众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感、认同感。

以群策群力为带动,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全村党员群众围绕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增收共同出点子、谋路子、找银子。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共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设施大棚480余亩,推广“双绑”模式100亩,带动成立家庭农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大户15户,带动1000多人次实现就近务工,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双赢;引进大理山卡卡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以大蒜、洋芋、葡萄、冬桃为主的电商销售及物流配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充分盘活集体空地、海塘、机动田等“沉睡资源”,在大庄街建设铺面27间,建设出租养殖场5000平方米,实现租金收益;引进龙头企业大理景华种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玉米制种烘烤场,带动发展制种玉米近2000亩。目前,全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40余万元,实现8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

以内培外引为支撑,添动力释放人才活力。持续深化“领头雁”培养工程,择优把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充实进后备干部库,不断加强村组干部教育培养。通过“大岗位制”选用7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任职,选聘法治副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主任1名,培养“法律明白人”7名,建成州级“法律明白人工作室”1个,培养法治乡村建设“领头雁”队伍;广泛吸纳有能力、有声望、有情怀的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借助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之机,邀请李文才、孙绍斌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庄籍干部积极回乡献计献策,协调国土、林业、环保、城建等部门开展村庄专业规划,统筹推进本村城建、村建、农业设施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2021年以来,共回引人才34名,协调项目3个资金420万元,完成村庄“多规合一”规划1个、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规划1个,对引领大庄村未来20—30年的发展提出较好指导性意见,回引的10名优秀人才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带动近千名群众务工增收。

以乡土文化为牵引,强素质培育文明新风。注重加强村庄文化建设,依托村内的菊村书画斋等历史名人故居,打造了大庄乡愁馆,为大庄古国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资源搭好文化文明传承平台;聘请退休老干部向村里有兴趣的孩子宣讲大庄历史人文故事,教授传统民族乐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组建文艺花灯队,通过花灯文艺表演,把政策法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深入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级管理制度,把村内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推选出来,加入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等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期,积极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环境整治、庭院美化。同时开展“平安家庭”“平安集市”“学法用法示范户”“文明家庭”“最美大庄人”“美丽庭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典型榜样弘扬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聚合力提靓村庄颜值。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广“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理念。通过召开党员会议、群众会等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庄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结合全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停车场、凉亭、公厕建设,全村共修建生态停车场13个,建设垃圾房14座,建设群众活动广场5个,污水处理站1座,铺设污水管网2200米,建设公厕9座,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64%;以村级综治服务中心为阵地,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设立网格员16名,坚持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当作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村庄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以来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有效预防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了连续十年无命案、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良好局面,没有一件民间纠纷因调解不到位而引发的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的情况;建设覆盖全村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33个,用技防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治理通APP及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各类社会问题,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金字招牌被持续擦亮,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寅街镇大庄村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同时把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获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先后获得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示范精品村、云南省卫生村、州级“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州级生态村、州级“枫桥式”信访代办站点等多项荣誉。

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主阵地。通过统筹项目资金,优化提升大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建成了涵盖办事大厅、调解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站,实现“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群众效能;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多种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党员提升本领,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和为民服务上;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党员中心户长制”“党员责任包干区”等模式,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年龄结构等分为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环境卫生、调解服务、文明宣传5个类别党小组参与村级事务,围绕防邪反邪、扫黑除恶、禁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通过党员联户入户、微信群通知等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对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效提升了党员和群众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感、认同感。

以群策群力为带动,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全村党员群众围绕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增收共同出点子、谋路子、找银子。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共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设施大棚480余亩,推广“双绑”模式100亩,带动成立家庭农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大户15户,带动1000多人次实现就近务工,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双赢;引进大理山卡卡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以大蒜、洋芋、葡萄、冬桃为主的电商销售及物流配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充分盘活集体空地、海塘、机动田等“沉睡资源”,在大庄街建设铺面27间,建设出租养殖场5000平方米,实现租金收益;引进龙头企业大理景华种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玉米制种烘烤场,带动发展制种玉米近2000亩。目前,全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40余万元,实现8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

以内培外引为支撑,添动力释放人才活力。持续深化“领头雁”培养工程,择优把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充实进后备干部库,不断加强村组干部教育培养。通过“大岗位制”选用7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任职,选聘法治副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主任1名,培养“法律明白人”7名,建成州级“法律明白人工作室”1个,培养法治乡村建设“领头雁”队伍;广泛吸纳有能力、有声望、有情怀的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借助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之机,邀请李文才、孙绍斌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庄籍干部积极回乡献计献策,协调国土、林业、环保、城建等部门开展村庄专业规划,统筹推进本村城建、村建、农业设施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2021年以来,共回引人才34名,协调项目3个资金420万元,完成村庄“多规合一”规划1个、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规划1个,对引领大庄村未来20—30年的发展提出较好指导性意见,回引的10名优秀人才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带动近千名群众务工增收。

以乡土文化为牵引,强素质培育文明新风。注重加强村庄文化建设,依托村内的菊村书画斋等历史名人故居,打造了大庄乡愁馆,为大庄古国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资源搭好文化文明传承平台;聘请退休老干部向村里有兴趣的孩子宣讲大庄历史人文故事,教授传统民族乐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组建文艺花灯队,通过花灯文艺表演,把政策法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深入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级管理制度,把村内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推选出来,加入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等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期,积极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环境整治、庭院美化。同时开展“平安家庭”“平安集市”“学法用法示范户”“文明家庭”“最美大庄人”“美丽庭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典型榜样弘扬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聚合力提靓村庄颜值。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广“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理念。通过召开党员会议、群众会等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庄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结合全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停车场、凉亭、公厕建设,全村共修建生态停车场13个,建设垃圾房14座,建设群众活动广场5个,污水处理站1座,铺设污水管网2200米,建设公厕9座,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64%;以村级综治服务中心为阵地,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设立网格员16名,坚持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当作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村庄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以来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有效预防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了连续十年无命案、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良好局面,没有一件民间纠纷因调解不到位而引发的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的情况;建设覆盖全村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33个,用技防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治理通APP及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各类社会问题,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金字招牌被持续擦亮,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