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晴间多云,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5℃,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4级。(2024年4月28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04-28 16:38:47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弥渡 / 旅游者 / 文物古迹

寺、庙、阁、观、坊、祠

发布时间:2023-11-03 10:04
来源:管理员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一、五台大寺

位于弥城东南约30公里的五台山,海拔2325,西距苴力镇政府驻地苴力村约10公里。整座寺宇坐东朝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北、东、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九州仙缘归佛地,五台玉案拱慈尊,今寺宇内已无佛像,也无需拱慈尊,但五台古建恰如玉案端镶于仙缘之中,稳处于五台山峦交椅式的怀抱中,史称五台山前看五台,后看五台,故名五台,与天目山、水目山同为弥渡之古丛林,五台大寺就因山而得名了。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黄矿厂朝阳寺

位于弥城东约5公里的东山谷,居太花乡新庄黄矿厂村后,背靠太极山麓,面向东谷钟鼓楼山,前临万花溪流,北濒天桥胜景,南俯衙山秀色。朝阳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231620年),为神宗内臣山氏太监驻黄矿厂办银矿时创建。现存黄矿厂朝阳寺,为清道光初年重新修建的古建筑,距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谷女寺

古名谷鸟寺,一名高娘寺,史传唐时有一高姓婢女乘白猪化象升天,故建寺。又因寺北泉眼曾淌出过谷米的传说,也有人叫谷米寺。此寺为弥川名刹。据明万历《赵州志》及谷女寺现存镶岩碑刻年款所记,建寺年代不晚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1983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密祉大寺

距弥城西南30公里的密祉坝西部中段,太极顶山下的回龙山麓,因其长期以来成为密祉地区经济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是密祉地区历史较久,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故称密祉大寺。密祉大寺始建年据《弥渡县志稿》记:“乾隆初年建”,据访口碑,皆言玉皇阁始建年代最早,如以《弥渡县志稿》所记年代,大寺玉皇阁始建至今,应不少于260年。其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曾增修扩建,具备了如《弥渡县志稿》所述规模。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弥城清真寺

弥城清真寺,俗称为礼拜寺,位于弥城镇西南竹子巷,小南门以东约50处南屏街28号,是弥城回民最早建筑的清真寺,由回民马忠良等民国22年(1933年)创建。此寺已于20世纪90年代末拆旧翻新为阿拉伯式建筑。

六、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牛街彝族乡密滴泰山崖下,故名。北距弥城73公里,整座庙宇坐东朝西,占地面积达603.8平方米,现存古建面积394.3平方米。从下到上(即从西往东)由山门(已拆除)、过殿西面殿、南北两厢和泰山殿组成。泰山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进深7.3,通面阔12.8,通高约9,殿踏跺两侧有古柏2株,院子青砖铺地,清代邑人李菊村曾题一联赞云:龙挂镜台,一道青云高百尺;天开福地,双千古柏护千家。前清贡生石为中在《密滴泰山崖记》中也描述道:就中以泰山殿为绝佳,其法象为泰山大王,殿前古柏阴森,铺青摇碧,临风写韵,风雅宜人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七、双树王母阁古建筑群

位于弥城西约5公里处,太花乡新城双树村后,其北1公里半邻铁柱庙,其南约2公里与龙华寺相伴。王母阁与莲花庵、地母殿、诸天寺、静虚寺连成一组古建筑群,其前、后、左、右皆被竹林、树丛掩映,是人们寻幽避暑、郊游观胜的佳境。1979年,经弥渡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名胜保护单位。

八、苴力奎阁

位于弥渡城南20公里,苴力镇政府西,锁云桥(苴力大桥)东头的悬崖之上,居势险峻,造型玲珑,数百年来,成为苴力地区十二景之一,称为奎阁乘风。因其位于锁云桥东,故又叫锁云阁。此阁史无记载,惟闲醉饮山人所拟《佐力十二景》碑,署款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故推此阁建筑应在清雍乾年间,即公元17231795年间,由此推算,此阁至今已有二百五六十年之久。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九、德苴清风阁

位于德苴坝东山麓,北距弥城约42公里,原来关圣殿,据访口碑,北殿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年久倾圮,从阿扎陆村拆清风阁迁来重建。又据《弥渡县志稿·祠祀志》所记:关圣殿在城南90里之德化川,旧殿倾圮,民国元年(1912年)重修一阁两厢,殿前另建山门,共二院。现存清风阁仍保持原来的布局,一阁两厢仍存,处于今德苴乡政府与乡粮管所之间,占地面积413.5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77.6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维修后,恢复了壮观、俊秀的古建风貌。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青云回龙寺玉皇阁

距弥城东南40余公里,位于德苴青云川南回龙山麓的回龙寺内,整座古建坐南朝北,巍峨耸峙,遥俯青云全川。

回龙寺是一座以玉皇阁为主体的一阁两殿两厢一照壁的古建筑群。其建筑面积511.14平方米,占地面积841.41平方米,居山半腰,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竣工于民同13年(1924年)。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西河观

距弥城西约0.5公里,背靠毗雄江,面向弥城镇,观左傍天渡桥及西大桥村,观右毗西河观村,是本县惟一的一处道观,整座观宇保存尚好,占地758平方米,建筑面积445.7平方米,由大殿、两配殿、两厢、一过殿组成,是一组四合院格局,因萨祖真人在建观地址救护过一位孕妇及其出生婴儿的传说,至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由岁贡杨恂、邑人吴开甲等倡建。

十二、恩荣坊

位于弥城西南约7公里的大庄营村东,是清末专为弥邑著名学者李彪先生而立的。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督学案临西迤,先生品学,所著书出奏,清廷赏加内阁中书衔”。为褒扬李菊村高品奇才,其弟子便集资筹措,在先生故乡大庄营村东路口,建“仆门”,立高坊,以示纪念,因菊村先生显英才获朝廷“赏加内阁中书衔”,真所谓“皇恩浩荡”,荣耀已极,不但荣宗耀祖,也荣其乡里,荣其弟子,故取坊名为“恩荣坊”。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自始建至今,于1990年经在庄营村民集资及县文物部门补助维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十三、花鱼祠

花鱼祠,建于闻名南山的花鱼洞,位于德苴东北约10公里,距花鱼洞村(即团结村)1公里,整个山村处于一个周山环抱,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边缘,背西面东,土壤肥沃,物产茂盛,花鱼洞水淙淙流经盆地,清莹明澈,两岩树木婆娑,绿阴如盖,身入其景,如涉世外桃源。故此,弥渡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将花鱼洞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单位。1992年因其不属文物保护范围而撤销。

十四、龙箐关石房石刻

位于弥渡、巍山两县交界处的龙箐关古道隘口,其东距弥渡县太花乡石甲村委会驻地石佛哨村约3公里。石房依山而筑,在石房前檐下方,曾遗存有“鸟道雄关”石刻一方,其长1.45米,高40厘米,厚20厘米,字径30厘米,自右至左行楷横书。可惜于20世纪末期,“鸟道雄关石刻及石碑均已遗失,今存者为后人仿刻伪品。据考察分析,龙箐关石房石刻当始建于明末清初。1983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观音山观音殿古建筑群

观音山观音殿古建筑群,位于弥城南约7公里的寅街镇观音山小营,坐落在小团山半腰,西临地龙、荷塘,靠近海孟公路,古建群四周古树参天,林阴覆盖,景色宜人。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的玉皇阁、观音殿等皆为清代重建,民国初年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多次修缮,20世纪90年代民间集资修缮子孙殿、观音殿,可惜桂香殿有部分损坏,古建群现基本完好。1983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红岩医王寺

医王寺,俗名虫蝗寺,坐落于红岩镇西南约4公里的香峰山(又名喜目山)麓,整座寺宇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气势雄伟,俯览红岩全景。据民国年间《弥渡县志稿》及明代学者李元阳所撰《建镇蝗医王寺记》等史料记载:医王寺,创自元朝,明万历年间,邑人朱楠捐资进行大规模修缮,寺前建一塔,其塔已于清光绪甲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年间倒坏。是弥渡境内名刹之一。现今的医王寺,除大雄宝殿依然屹立外,其余只留下些残墙断垣。

十七、五十三村玉皇阁

五十三村玉皇阁,因历史上由附近五十三个村落集资修建而成,故名,位于弥城西北约15公里的新街镇西庄街,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整座古建筑群呈现纵轴对称布局,坐西朝东,以一阁两耳两厢,一中殿南北两厢,山门暨戏台(已圮)组成,阁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殿阁式建筑,阁内南壁上镶有历代功德碑记数块,今尚存。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天桥营锁水阁

位于弥城东约3公里的太花乡天桥营村西,坐西朝东,背临双龙海塘,面向天生桥文物景区,临水面山,景色宜人。天桥营锁水阁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合邑士庶集资建造,整院古建筑由锁水阁、北耳房、南北两厢一照壁组成,现保存基本完好。1992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海湾慈光阁

海湾慈光阁,位于弥渡县城东北5公里的太花乡海湾村,依山傍水,建筑雄浑伟岸。海湾慈光阁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现保存基本完好。1992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