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晴,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13℃,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4级。(2024年4月25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04-25 16:38:47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弥渡 / 旅游者 / 民间传说

弥渡红岩谷女寺端午“游百病”

发布时间:2022-10-27 15:26
来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打印文本】
分享到:

红岩古城村背后有一古刹,建于唐重修于明,传原为南诏王避暑宫,名谷女寺。传唐时有牧猪少女高娘骑白猪化象升天而建寺,称之为高娘寺,又因寺北龙泉眼曾淌出过谷米的传说,又叫谷米寺。高娘骑白猪化象传说记载于《滇系.杂载》:白崖有女,名高娘,已经十三岁了但不会说话,她的哥哥在外征战三个多月,音信全无。有一日此女忽然告诉嫂嫂她的哥哥缺粮食,家人一边高兴高娘开口说话,一边猜疑高娘的话。因此家人戏谑地说,那你送衣服粮食给你哥哥去。高娘高兴地带着粮食、衣服,在磐石下入水涧而去,军人找不到她。待她哥哥凯旋,家人获悉事情是真的。然而高娘骑着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为端五。以农历的地支记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人们一直认为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我们多数情况认为端午吃粽子是为了追思屈原,然而晋人周处却认为吃粽子是事关“阴阳”学说,周处《风土记》:“五月五日,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以像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

每年端午节,由红岩古城村主持操办,在谷女寺举行隆重的庙会,先人赋于此庙会一个乡土味很浓的昵称叫“游百病”。

古城村坐落在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西汉旧郡白子国故都旁,又临近定西岭古驿道,丰富了古城村这一传统习俗端午“游百病”文化内涵,他们遵从端午的初始意“驱瘟、除邪、止恶气”,与保卫生命,健康生活的医俗相联系。《中国风俗辞典》“恶月”条:“恶月”亦称“毒月”。就是汉族对夏历五月的代称。俗称该月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易得病灾,故名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不祥的“恶月”,五月五日这一天则是“恶日”“毒日”。

其实据有关材料记载,端午节的主要活动还是在于防疫。由于是时正当初夏,天气渐热,古人为了防止热毒和疟病,便借节日的机会,集中开展一些除害灭病的活动,搞一下夏令卫生。如《夏小正》就谈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东汉时期,人们就知道在端午节时分取癞蛤蟆身上毒腺中的液体,制成“蟾酥”可以治痔疮。取土狗加以炮制,可以治难产。慢慢演变发展,每到端午节,便有“竞采众药”的风气。

红岩每到四五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偏少,天气燥热,蚊虫滋生,各种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易于患病。古城村民认为凡是绿色的草都是药,端午这天又是“阴阳争生死时分”人们只有利用“游谷女寺”进行采药活动或亲近大自然,才能帮助季节和自身度过时间“阈限”,安详生活,拥有健康的体魄。

端阳节这一天,古城村家家户户、全家老小都要一起到谷女寺及周边地区踏青郊游。他们有一句俗语“不好在,去谷女寺在”。今人记不得此传统源于何时,寺管会伏文顺介绍,“游百病”,起初先人一般去谷女寺或附近山上找一些草药如:艾蒿、菖蒲、车钱花、牛耳朵、折蛛香等。尤其是用艾蒿和菖蒲悬于门外。《荆梦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觉得艾叶类似于虎形,菖蒲多如剑状,如今民间还有“艾虎”与“蒲剑”之称,虽然带有辟邪的迷信色彩,实际还是为了防疫,如《辽史》上就记载:“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以奉天子”,目的就是著此衣以避疾病传染。

找草药慢慢演变,就不来找草药,而是走。在伏文顺记忆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游百病”兴起于70年代,80年代开始热闹。起初只有古城村人走,后面红岩街人也来游,现在红岩乃至弥渡周边的人都来游,当天人数达到上千人。

现在每年由古城村自己集资举办活动,佛教协会在端午节当天8:00至12:00在大雄宝殿进行念经诵佛,12:00以后来自各村的文艺队在小广场上跳花灯,舞狮。也有做生意卖零食的,也有远道而来写裱文礼佛。游玩人渴了就来煮大锅药处免费喝一碗药汤。

“游百病”是古城村人在谷女寺举办每年15个庙会之一的传统民俗活动。五月五(农历)这天,平时忙于农活与家事而无暇闲逛闲游的红岩人家,一改往常紧张劳碌的生活习惯与起居节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游游逛逛一番,就是所谓的“游白病”。以一种悠闲恬淡的闲游及闲谈的方式实现着与大自然的互动与交流,感受夏的气息,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露,让游者心旷神怡、筋骨舒展、活力焕发,从而游掉白病。因此,红岩人主要是通过“游百病”的方式达到对平安健康的祝愿。要本地人的说法“将人体的各种病痛‘丢’在山野间,向谷女寺各尊神祈求一年四季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