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多云,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16℃,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4级。(2024年4月16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04-16 16:51:4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弥渡 / 旅游者 / 风土人情

一个彝族村寨的变迁,原因是……

发布时间:2022-10-27 15:09
来源: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文本】
分享到:

“黑七腊白啊,满脸红彤彤,络腮胡子旺。戴圆圆斗笠,穿黑衣黑裤,披团团披毡。白狗朝前走,黑狗朝后跟,赶着一群羊……”正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彩凤彝语小调中唱的那样,朵祜彝村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

然而,由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和传统劳作方式的局限,过去的朵祜村群众靠山吃山,生产力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难改善,曾经被列为弥渡县52个贫困村之一。一场脱贫攻坚战后,村子实现了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好愿景,形成了党群共建的良好氛围。朵祜村也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给钱给物 不如给个好支部

2015年,朵祜村成立了果蔬协会党支部,由村内6名致富带头人(党员)组成,建立起村内农技知识的“供给站”,党支部成员围绕农户实际需求点对点精准到村到户传授种植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种苗采购、肥水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的困难和问题。

“跟着党支部发展,我们放心,也有信心,有党支部的指导,我们村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什么时候种豌豆、什么时候种大白菜、怎么给杏树修枝打岔都有果蔬协会党支部的过来指导。”朵祜村村民李川高兴地说道。

村民富不富 要看党支部

朵祜村通过探索“党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乡土人才+贫困户”等模式,把原来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调整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务工就业等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壮大优化种养殖业,初步形成种植烤烟500亩、泡核桃5000亩、大甜杏450亩、水晶豌豆1500亩、反季大白菜200亩,药材200亩的特色种植产业,土鸡、肉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也逐步形成良好发展格局。

朵祜村还在不断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的转换利用,开发朵祜彝族村寨风情,开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依托龙神祠、老银矿洞和优质的森林资源、松山林果等优势,吸引广大县内外游客前来朵祜观光旅游,把朵祜打造成天然生态的“山货街市”。

我是干部  我先上

朵祜村党总支书记李华昌常说:“我一不贪、不占,二不谋私利,我敢说敢干,我有底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8年实施村庄污水治理工程时,修建其中1个化粪池需要占用近1亩耕地,由于山区耕地紧缺,许多群众不愿让出自家耕地,正当工程陷入僵局时,他一拍胸脯说:“先在我的地上建。”在他的带动下,其他被占用到耕地的农户也都没有意见了,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我是党员 我带头

党员带头树旗帜,深挖潜力打好产业发展“提质牌”。为改变产业转型过程中大部分贫困群众的观望思想,朵祜村党员带头示范。

党员致富带头人李敬红在村民会议上劝大家一起种反季节大白菜:“现在3月份白菜价格就能到1.5元一斤,并且质量不算好,假如在8、9月份卖,那价格肯定会比现在还好。”村民们心存疑虑,村民李明辉跟着种植,也成为了朵祜村尝到反季大白菜种植甜头的第一批人。李明辉说:“我才种了3分地的大白菜却卖到3600元,比种植烤烟还划算。”目前全村有100户农户种植反季大白菜,面积达到200亩,为朵祜村增收拓宽了道路。

如何改变生活困境,终究要靠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主动作为来实现,如今,朵祜村环境卫生更整洁了,道路更宽敞了,村子更漂亮了,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更加饱满,“发展”已成为彝家山寨的“主题词”。(文/图 赖晓娴 郭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