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据云南省博物馆1985年对弥渡苴力营盘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坝区民族,他们与彝族先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白岩(今弥渡县红岩镇)诸村多罗羽、撒乌都、摩查皆乌蛮之种。”清乾隆《赵州志》卷一有:“汉夷杂处,土著乌蛮之后,多居赵州(今弥渡)西南山。”《弥渡县志》载:“彝族是县属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弥渡境内的彝族族源属哀牢彝系,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系,无文字。”弥渡彝族有2.5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8.14%。弥渡西山的清水沟、金岗、高坪、多祜、瓦哲,东南山的五台等6个彝族村委会,南端的牛街彝族乡有彝族人口分布。极少数彝族散居在红岩镇的理卫、吉祥、大营,新街镇的西河、新胜,德苴乡的青云、太平等地。
据传说,弥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族以踏歌纪念胜利。
弥渡地区从南诏时代就有踏歌活动,《弥渡县志稿》载:“踏歌之时,一般女流穿红着绿,与众男子头顶毡窝,各拼柴炭,购置糖酒,选村中宽广之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男女杂沓,聚众打歌,打歌者围成圆形,足踏手舞,喝声呜呜”。至今农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火把节、立秋节还保留着打歌的习俗。清御赐翰林李彪撰写的铁柱庙楹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描写的就是古代弥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铁柱老祖的热烈场面。
按古代风俗,每年
弥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曼舞的气氛。在舞蹈中,有两名男子和着节拍,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来赞颂祖先。邑人姚崇的《观多祜彝族踏歌》中这样写道:“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俗气盎然。”
弥渡东山彝族打歌用三弦、笛子伴奏,男女单行插花列队成圆形。只舞不唱,舞蹈由慢渐快,节奏突出,形成热烈欢快气氛。分赞歌、折歌两种。
弥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乐型和用手敲击羊皮褂伴奏的节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围成圆形,动作整齐,突出整体配合,使人感受到团结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
尽管弥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但各地至今都保留着在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节、立秋节、八月十五、冬至节打歌的传统活动。
弥渡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打歌调是当地彝族的歌诗之一。内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蹈的艺术境界。它不仅使广大彝族男女老少从中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其中有一首打歌调这样唱到:“来打歌呀来打歌!打起尘灰做得药。打歌就是团团转,一个跟着一走。打歌不是我爱打,孔明立书兴着呢。来打歌呀来打歌!前边去了千千万,后边还有万万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