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弥渡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县晴转多云,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14℃,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4级。(2024年4月30日16时弥渡县气象台发布) 2024-04-30 17:03:19
  • 索引号: MB0X27326/2023-00096
  • 发布机构: 县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体裁: 通知

最新公布:我县又新增三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布时间:2023-10-24 17:34
来源: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
【打印文本】
分享到:

20231023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弥渡县天生桥摩崖题刻不含新石器遗址朝阳寺,龙华保公所个项目被公布,文保单位各级别比例进一步优化,并大大提升了下一步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空间。

天生桥摩崖题刻不含新石器遗址

天生桥,位于弥城东约4公里,弥城镇天桥营后的天桥山中,东西崖壁屹立其间,一巨崖飞渡东西石壁,天成石桥,故名天生桥。此桥通高56米,全长62米,宽8.2米,桥孔高11.7米,跨度26米,南北进深19米,气势宏伟。万花溪流自南而北穿天桥潺潺而下,东西石壁数百年来林木森森,殿阁重重,清雍正年间,弥渡通判屈学珠曾作《天生桥赋》赞到:“灵钟翠献,冠绝全滇”,“昔人云: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

天生桥摩崖石刻在天生桥风景名胜地东、西峙壁上,共十五方,其中碑刻两方,一为嘉庆十五年(1820年)刻,记民间慈善机构主君会的活动情况,另一刻为官方保护风景名胜的告示,其余皆为游人题刻,大多赞美天生桥自然风光。天生桥景区在1987年至1992年间,在东西峙壁的崖穴、土层中,先后出土了石刀、刀斧、石凿数件,在西壁的山道土层剖面中还发现了大量夹沙陶器碎片。在天桥西南侧的“响鼓洞”中,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砍砸器、石球研磨器等,因此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存遗址。作为文物名胜的天生桥,不但摩崖石刻众多,且遗存有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使其具备了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朝阳寺

朝阳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231620年)为明朝神宗朱诩钧登基后,在云南开矿产时所建,现存朝阳寺,为清道光初年重修,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

朝阳寺总体为四合院结构,由大殿、南北两厢、过厅及山门组成,北侧还有子孙殿一院,寺院总占地面积达773.9平方米。朝阳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三开间殿堂建筑。殿廊顶棚为穹顶,非常具有特点,均以“福”、“寿”篆字彩瓦作垫瓦,檐坊下花牙的云纹、草叶纹以及门、窗均为透雕,工艺精美。裙板上彩绘有《西游记》故事和山水人物壁画等共12幅,殿廊南壁还绘有“鱼龙变化图”。寺内彩绘内容丰富,保留较好。寺内镶嵌三块碑刻,《重修黄矿厂朝阳寺碑记》立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黄矿厂朝阳寺大殿两耳楼碑文》立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河东乡约碑记》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块碑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对研究明清弥渡矿业史、宗教史、经济史等都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龙华保公所

龙华保公所座西朝东,单檐阁楼式建筑,穿斗抬梁式,一楼一底,面阔三开间13.3米,进深四开间10.3米,占地面积1117.88平方米,外围墙为八边形,仿照八卦形状所建,东面围墙两侧开拱券门,建为民国年间村保长的办公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一级的办公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长期作为学校使用,因办学需要,分别在西、南两方新建了校舍,并将主体建筑隔设成教舍使用,2008年学校搬迁出了保公所,在学校使用期间,对室内的构造做了局部更改,2010年由一家私人企业管理使用,在使用期间对瓦屋顶做了局部的拾漏修复处理,一直保存至今,其建筑群格局保持基本完好,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变化和动荡的时期,西方文化的大量渗入,各式欧式建筑与传统商贸形式相互融合,诞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态,而弥渡县的龙华保公所就属于民国时期的行政办公建筑,对我们研究弥渡民国时期的文化和历史事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